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当前,山东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当好排头兵,努力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需要凝聚各方智慧力量。大众新闻客户端重磅推出“行动派 院士访谈”大型融媒报道栏目,邀请院士紧扣三中全会精神,结合山东实践,深度解析各领域高质量发展,从而汇聚各方智慧力量,一起来做“行动派”。首期采访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钱七虎。
【院士档案】
钱七虎,1937年10月26日出生于江苏省昆山市,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古比雪夫军事工程学院。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2022年荣获“八一勋章”,2019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23年3月当选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
钱七虎院士是我国著名的防护工程学家,现代防护工程理论的奠基人、防护工程学科的创立者、防护工程科技创新的引领者,为我国防护工程各个时期的建设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在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中,钱七虎院士作为专家组成员,为南京长江隧道、港珠澳大桥、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工程均提出可行性建议,并先后为20多个重点设防城市的地下空间作出规划,为中国未来城市发展提供可靠思路。
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构建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和标准体系,健全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利用机制,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健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基础设施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和标准体系,健全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利用机制,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
新时代新征程,基础设施该怎么建?山东有何优势?大众新闻记者专访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钱七虎。
“中国之所以被称作‘基建狂魔’,是因为中国土木工程产业的大规模、大难度、大速度在全世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提出,从山东的路,到山东的桥隧技术突破,山东一直走在前。下一步,土木工程传统建造产业必须转型,要从建造为主,到转为建造与土木工程健康管理并重的阶段。
大众新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重申,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际上,近年来,中国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发展,全球有目共睹。在国际上,中国被称作“基建狂魔”,您怎么看这一称呼?
钱七虎院士:中国之所以被称作基建狂魔,是因为中国土木工程产业的大规模、大难度、大速度给全世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比如中老铁路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比如印尼雅万高铁、欧洲匈塞铁路、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这些工程建设都取得了很好的口碑,改善沿线居民出行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的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工程难度之大,我国建桥、建铁路、建公路、建地铁速度之快,都在世界位居前列。而且在造价方面,我国的地铁建设造价是一些发达国家城市的十分之一,而我们的速度是他们的十倍。因此大家评价我们为基建狂魔也就不奇怪了。这是意料之中的事。
我国的基础建设工程,从最初的跟跑到现在的领跑,可以说不仅是建筑技术的飞跃,更是强大国力的支持。
土木工程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张名片。目前中国在建的匈塞铁路,包括今年6月在北京签署三国政府间协定的中吉乌铁路项目都引发世界关注。
大众新闻:近日,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发布“过去50年具有全球影响力的50个隧道工程”,我国有九大工程入。咳蜃疃。其中也包括青岛胶州湾第二海底公路隧道工程。在重大工程建设方面,山东给您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钱七虎院士:山东的基建建设、交通工程的建设,以前是走在前面的。在我印象里,“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山东切切实实去做了,山东的公路建设确实很早就走在了前面。
过去做出了成果,现在山东也做出了相当大的成果。以青岛胶州湾第二海底公路隧道为例,创下五个“世界之最”,是世界上穿越大规模断层的最大断面海底隧道,也是世界上首座超大直径盾构大断面钻爆法隧道海中对接的海底隧道。海底开挖隧道,首先要考量安全的覆盖层厚度,才能保证隧道的安全。针对这些难题的科技攻关是由山东大学解决的,这是走在前的。
大众新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记者注意到,今年7月,国内外院士就基础设施工程的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融合发展在济南“学术论剑”。这样一场学术界的峰会为何会在济南召开?山东有何吸引力?
钱七虎院士: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高质量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土木工程学科也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做到重大需求是什么就瞄准什么,难题挑战有什么就直面什么。
这一学科论坛的主旨就是聚焦土木工程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如此多的业界专家集聚山东济南,在山东大学召开论坛,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近年来山东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取得了高质量发展的长足进步,不少难题的攻坚成果在全国来说都是领先的。所以大家都聚光山东,聚集在山东大学,带着各自的问题和科研成果,共同探讨、共同迎接土木工程的高质量发展。
大众新闻:新质生产力是今年一大“热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也多次提到新质生产力。那么在基建工程中,山东有哪些新质生产力的突破和应用?
钱七虎院士:目前,山东大学的土木工程已经进入A类学科行列,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一批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形成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为领军人物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承接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其应用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新质技术和生产力在全国都较为突出,进步幅度很大。
为什么进步幅度大?在我看来,山东大学抓住了两个重点:
第一是学科建设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土木工程学科中的地下工程,其中一个重大难题就是气象工程灾害较多,特别是突涌水情况比较多,这也是世界级难题。在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问题上,山东大学在超前地质预报以及治理突涌水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获得了多个国家级奖项。如今,山东大学的突涌水治理应用已经在全国各地开花了。像新疆“北水南调”,云南的滇中引水这些工程中的隧道建设都应用到了山东大学的突涌水技术。
第二是人才队伍建设抓得有力有成效。面向新工科前沿,交叉融合,突出创新,近年来山东大学土木工程学科涌现出国家杰青、国家优青等大批的人才。我认为,抓人才建设也是山东大学进步幅度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众新闻:作为经济大省、工业大。蕉诳萍即葱碌裙ぷ髦幸渤中⒘。那么,山东在智能化、信息化应用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在全国的应用情况如何?
钱七虎院士:现在隧道建设也要高质量发展。怎样算高质量发展?就是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和土木工程学科交叉融合。
隧道开挖有两种方法,一种叫钻爆法,以前由人工布眼、打眼是比较危险的,急需要智慧的钻爆法。山东大学研发的机器人可以进行布眼打眼,布药爆炸。这样在钻爆时,可以做到洞内少人、无人。另一种是盾构法和TBM法(Tunnel Boring Machine)开挖隧道。盾构机在开挖隧道的时候,碰到断层容易卡机,会影响工期;再就是钻头、刀头、刀具磨损太快。这就需要提前知道在哪里会碰到断层,并且需要及时掌握刀盘的磨损程度。山东大学在超前地质预报、智能化预报方面取得成功探索。
这次来,我了解到,山东在智能化预报的应用方面又有了新的实践。即将应用于济南市黄岗路穿黄隧道工程的世界在建最大泥水盾构机“山河号”就搭载了山东大学与山东企业联合研发的“五官一脑”智能装备系统。从城市地铁盾构到跨海穿河超大直径盾构,从服务山东到拓展全国,“五官一脑”智能装备系统已成功应用到济南地铁、贵阳地铁、徐州地铁、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广花城际铁路等重大工程。
大众新闻:山东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定好位、挑大梁。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山东应如何持续“走在前、挑大梁”?转型方向应瞄准哪里?
钱七虎院士:土木工程是一门伟大的学科。支撑国计民生的同时,土木工程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防护工程更是国家积极防御的最后一道防线。砖瓦的出现、钢材的使用、混凝土的兴起引领了土木工程的前三次飞跃。土木工程的第四次飞跃则以土木工程建造科技和数字化技术的全面交叉融合创新为标志。
土木工程传统建造产业必须转型,要从建造为主,转为建造与维养、维护、运维并重的阶段。也就是建造与土木工程健康管理并重。以人为本的绿色低碳设计,少人式和无人化自主施工和土木工程的预防性,乃至预知性维护管理,正在全面重塑土木工程产业和科学的内容体系。包括山东在内的各地都应朝着这个方向转型发力。
大众新闻:复合型人才,是产业转型的密钥。对于土木工程的高质量发展,请您给出发展路径。
钱七虎院士: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同样面临新的节点——从传统的土木工程建造到向土木工程数字化、智能化建造转型的一个新阶段。这就需要培养各学科融合交叉的复合型人才。
我的建议是,加快数字技术赋能全面推进智能制造,即加快AI、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土木工程建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实现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领域,立足于土木工程领域的通用场景需求,针对工程难题,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大模型发展之路。